1)第五十一章 终赴秋闱考科举Ⅱ_红楼之凌云志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有钱莫买金,多买江东纸,江东纸白如春云

  乡试非是童生试所能比拟的,即便是草稿纸也是质量上乘的宣纸。

  不愧为科举中百万学子齐聚独木桥的一场,从纸张的质量上就跟之前的考试不一样。

  这一场三天两夜的考试共需要做七篇文章,四书释义文三篇,五经释义文四篇。

  这种题量因人而异,景恒看完所有考题,觉的自己应该第一天晚上便可以写完。

  磨好墨,笔尖饱饮墨汁。铺开另一张草稿纸,景恒开始从第一道开始往下做。

  第一题是四书:“礼之用,和为贵。”

  这是一道很标准的四书释义题,出自《论语·学而篇》。

 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:礼的作用,在于使人的关系和谐为可贵。先王治国,就以这样为‘美‘,大小事情都这样。有行不通的时候,单纯地为和谐而去和谐,不用礼来节制,也是不可行的。”

  和”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、政治和社会原则。

  孔子觉得,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。

  但是,如果凡事只看重和谐,或者为和谐而和谐,不受礼文的约束,这不是孔子所认可的和谐之道。”

  就是说,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,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。

  在当时,各阶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相当严肃的,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。

  上一阶级的人,以自己的礼仪节文展现自己的威风和地位;下一等级的人,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。

  但到春秋时代,这种严丝合缝的社会阶级关系开始破裂。臣弑君、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。

  对此,曾子认为,孔子提出“和为贵”说,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,使之不至于破裂,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。

  曾子理解,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,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,要以礼节制之,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,这是有其合理性的

  这句话理解起来容易,做起来也简单。

  景恒蘸了墨,便开始下笔,下笔思路如泉涌,如有神助。

  “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,发而皆中节谓之和。”

  这一句是破题,可以说是非常标准的破题,礼的作用就调节各阶层的关系,以此达到和谐共处的局面。

  破题后,景恒将毛笔在砚台上蘸了一下,又继续往下写:

  “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,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。和今言适合,言恰当,言恰到好处”

  不到一炷香的时间,景恒就将第一篇文章写完了。写完第一篇四书释义文章。景恒将写满字的草稿纸在桌上晾了会,免得字迹墨汁流淌沾染了试卷。

  在晾草稿纸的时候,景恒又接着看第二道题目。

  景恒熟读四书五经,对这些释义的题目自然是手到擒来。快速地在草稿纸上写完。

  将四书的题目写完后,景

  请收藏:https://m.cb520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