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一百七十三章长安大雨,袁术三鞭_三国:开局用玻璃杯换了个爵位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第173章

  长安大雨,涝三月余。

  最着急的当然是袁术,虽然他现在已经是半退休状态了,但是他还是大仲朝的统治者。

  他怎么忍得了刚开国就招致天灾呢?

  毕竟作为长安百姓的父母官,若是长安遭了天灾,受损的是他袁术的声名。

  袁术虽说行事不拘小节,但是面子他还是要的。

  更何况,袁术本身就是一个乐于处理政务的人。

  所以一听说长安已经连续下了两天大雨,袁术立刻开始筹备防洪事宜。

  要知道,长安城本身是有治水官的,现在袁术竟然要越权做事,可以看出他有多么急切。

  古时也有专职防洪的官员,历朝历代都有设置,只不过名称不一:水官、司空、都水监、水部郎中、河道总督等等,根据他们所属的部门和地区不同而称呼不同。

  古代大部分的城市并没有完善的下水设施,索性大多数的城池都在地势较高或离河较远的地方,所以城内被淹的情况并不常见。

  就算是城外水位已经非常高了,城内也可以关闭城门来对抗洪水。

  但是这是下雨下出来的洪水而非河流水位升高引起的洪水,这就很麻烦了。

  系统,城市内涝就几乎只能等待水位自然下降了。

  虽然早在四千多年前,神州大地上就已经有城市排水管道出现了,但是直到三国时期,有完备的排水系统的城市并不多见。

  对于小城市而言,遇到这种洪灾几乎就是灭顶之灾。

  但是,恰恰好,长安并非是一座小城市。

  公元前202年,刘邦兴建长安城。

  古长安,即今日西安,取“万世平安长乐”之意。

  取这个名字。刘邦还是有点底气的。

  一个原因是长安城城墙厚重布防完善,历朝历代都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堡垒。

  另一个原因,就是长安城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了。

  据史料《三辅黄图》记载,长安城地下有完备的排水设施,如书中所述:

  “汉长安,城下有池广绕,广三丈,深二丈〃.。”

  长安的排水系统主要由两种系统组成,一为城壕,一为明渠。

  明渠即为明面渠道,也就是水面露天的渠道,分为天然明渠和人工明渠两种。

  天然明渠即为河流等等,人工明渠则是城市中的城内河。

  城中各处钻过地漏,将降水通过管道输送集中到城内河中。

  如果做类比的话,这些管道就是城市的毛细血管,而河流就是城市的主动脉。

  长安城内的城内河深达五米,平日水深不足两米,可是在这两日之后,城中河流的水位竟然已经涨到了四米深!

  若是城中河流决堤,则污水就会在城市内四处横流。

  所以当务之急是阻止城中河决堤。

  听到官员们这么分析后,袁术一声令下,长安城内驻军分两万人去加高河堤。

  仅仅三个时辰后,城中河各河段就已

  请收藏:https://m.cb520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