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一百二十四章 五经取士,八股排名_权驭大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不一样。

  通常《诗经》最多,有五房批卷官;《易经》和《尚书》其次,各四房批卷官;《春秋》和《礼记》最少,各二房批卷官。

  乡试排名的时候,为了照顾到学习不同“五经”科目的考生,首先从把“五经”试题中每一门作答文章最好的人挑出来,五经更占其一,这样一来就有五个人,号称“五经魁”,也就是大明乡试“五经取士”的由来。

  这五人将是乡试的前五名,其中最优秀者就是乡试的解元,因为不同的“五经”文章间很难比较高下,故而这个时候就要看“四书”题目的优劣,也就是考验考生们八股文的能力。

  至于五人后面的排名,则根据三场考试的综合情形来定夺,其中第一场考试的成绩,尤其是八股文所占的比重最大。

  按照乡试的规定,乡试前六名可以免考接下来的由举人应试的选拔考试,直接获得前往京城考会试的资格,故而乡试前六名的争夺异常激烈。

  对于那些成绩优异的考生,自然奔着“五经魁”而去,一旦成为“五经魁”不仅可以在乡试中名列前茅,还能直接去京城赶考不必在参加选拔考试,同时这也是一种莫大的荣誉,以后向外人介绍身份的时候可以称“经魁”,可谓是举人中的佼佼者。

  不过,如果所选本经的竞争对手太强,那么有人会退而求其次选择第二拿手的那一经来应考。

  以湖广考生为例,方云擅长《易经》,沈伯诚擅长《诗经》,杨仁孝擅长《尚书》,三人所选都可谓是当前的热门。

  其实红,方云和杨仁孝都明智地避开了最热门的《诗经》,毕竟选《诗经》为本经的人最多,竞争也最为激烈,故而不如退而求其次选别的科目,以冲进“五经魁”为重。

  李宏宇则无所谓,他当年在学校对“五经”的研究并没有分主次,而以前“小李宏宇”选择《易经》作为本经,按理说他应该作答《易经》的题目,不过如此一来就要跟方云正面较量。

  由于方云和沈伯诚、杨仁孝在湖广生员围困武昌卫的时候帮了李宏宇,故而李宏宇不好跟三人相争,于是准备选冷门的《春秋》题目作答。

  而赵欣跟李宏宇遇到了一样的困扰,毕竟围困武昌卫是她发起的,她也不方便跟方云、沈伯诚和杨仁孝相争,故而跟李宏宇商议后选择另外一个冷门《礼记》的题目作答。

  另外,无论是乡试还是会试,都对四书五经的答题的字数有要求。

  按照大明成化年间的定制,三道“四书”题里,每道题最低两百字,最高可达六百字;五道“五经”义里,每道最低三百字,最高五百字,一旦不符合字数考卷就会作废。

  由于乡试第一场至关重要,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可谓是乡试的决战,关乎着考生们能否桂榜题名进而

  请收藏:https://m.cb520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