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213章 夏原吉的反击_在大明当神棍的日子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员喊道。

  “诸位爱卿,现在夏爱卿已经辩解了,还有谁要问什么吗?”永乐皇帝看了看御阶下的臣子们,淡淡的说道。

  聪明人一看永乐皇帝的表情,就知道这件事肯定是皇帝点头的,否则这么大笔钱,给夏原吉一百个胆子,他都不敢送出去,所以都选择闭口不言。

  本来串联好的监察御史们,听了夏原吉为朝廷节约了四百万贯后,也知道再怎么参奏,都不会管用了,也偃旗息鼓了。

  其实夏原吉并没有全部说完,在秦睿的设计中,还有更深的规划。

  秦睿通过卖房子,一次性将官员的老底,全部划拉走了,很多官员们来到北平后,都过得紧巴巴的。没钱花,就刺激不了消费;没消费,普通百姓的生活,就会更加艰难,给官员发现金是最好方式了。

  另外给官员们发禄米,像英国公张辅一年三千两百石、定国公一年两千五百石,他们拿了米之后,都会高价往外卖,会增加普通百姓的压力。秦睿建议夏原吉,将这些米平价投放到市场上去,一来维持宝钞的币值,二来减轻百姓压力。

  这些话是不能在朝堂上说的,否则秦睿将成为众矢之的,秦睿讲给夏原吉,夏原吉禀报给朱棣,朱棣对理财之道并不精通,但夏原吉极力推崇这个方案,所以朱棣也就通过了。

  毕竟左手开源节流,能省几百万贯;右手卖出常平仓的库存,再赚一波,北征的军费就出来了,何乐不为。

  夏原吉见没人再提问了,就回到了自己位置,刘希等几个监察御史也只能悻悻然回去。

  “诸位爱卿,还有何事要奏?”朱棣坐在御阶之上,环视了下面的众多臣子,见没人说话,就开口说道,“既然大家都没有事情,就来讨论一下殿试的事情吧!”

  殿试,创建者是武则天,载初元年,武则天即将称帝,各地精英云集神都洛阳,考生有上万人之多。为了给自己登基奠定基础,笼络读书人,武则天于神都紫微城洛城殿,策问贡士,连续考了几天,自此之后,殿试的历史开启。

  宋朝时,殿试成为一种定制,皇帝亲自出题考试,通过会试的人都可以参与。宋初,殿试会淘汰很多人,后来一些殿试落第的人投奔西夏,与宋朝分庭抗礼。宋仁宗一看苗头不好,就宣布殿试不淘汰,一律录取,但要有排名,这个制度获得了读书人的欢迎,就被确定了下来。

  “礼部,你来说一下!”朱棣从御座上站了起来,开始在御阶上踱步。

  “陛下,本次会试,共录取贡院陈中等共两百零一名。按成制,三月十五日于谨身殿,由陛下亲自出题、监考,至于读卷官,微臣已拟定一份,请陛下御览,圈定。”礼部尚书站出来,从手袖中拿出一份早已准备好的奏折。

  殿试,由皇帝亲自主持,但阅卷是有大臣执行,读卷官就是专门负责阅卷。每人一桌,轮流传阅参加殿试士子的文章,各加“○“、“△“、“\“、“1“、“ד五种记号,得“○“最多者为佳卷,选“○“最多的十本进呈皇帝,钦定御批一甲第一、二、三名,即为状元、榜眼、探花。

  随班太监赶紧走下御阶,躬身将奏折接过来,送到朱棣手中。

  朱棣接过奏折打开仔细看了看,名单倒也公允,就点头表示以此为准。

  一般来说,这种阅卷人选皇帝都不太会驳斥。而礼部制定这份名单时,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,兼顾朝廷中各部门的利益,用以平衡朝局。

  接着礼部尚书又向朱棣请示了考官宴和恩荣宴的相关事宜,被朱棣以“依律而行”给打发了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cb520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