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161章 善恶之争_最后一位文圣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考房内。

  一直奋笔疾书,仿佛没遇到过困难的姜陵终于被迫停住了脚步,遇上了自己的第一道难关。

  只是他却想不明白的是,怎么周围考房中传来一阵松了口气的声音啊?

  姜陵疑惑不解,但很快便将困惑抛之脑后,将注意力集中在了面前的试题上。

  这是最后一道关于铭圣的题名,但却并不是默写,或者关于圣者的生平经历。

  问:旬圣曰:本始材朴……孟圣曰:人性本善……请考生择一观点,自行作答。

  老实说,当姜陵看见这道题目的时候,即便是他,也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,感觉整个头皮都在发麻。

  这道题看似只有寥寥数十字,但实际上却是暗藏玄机,杀机密布。

  如果姜陵猜的没错的话,前面的铭圣题目全都是开胃菜,这一道题,才是真正决定一名考生能不能拿到铭圣甲等的关键。

  因为这道题里面,竟然涉及到了一条争论了上千年,仍未停止的观点。

  ——人之本性,到底是善是恶?

  姜陵满脸凝重,开始回忆有关这两位亚圣的作品,试图从一些蛛丝马迹中,寻找出他们所持的真实观点。

  首先,从题目上开始着手。

  本始材朴出自《荀子·礼论》,原文应该是“性者,本始材朴也;伪者,文理隆盛也。无性则伪之无所加,无伪则性不能自美。”

  这句话在后世被许多文学家进行过注释。

  简单的来说,就是荀子认为,本性是人生下来就存在的,而人的行为,是盛大的礼法文理。没有本性,那么礼法文理就没有地方施加,没有人为加工,人本始的天性就不能自己变得美起来。

  这句话在后世,因为部分人的恶意曲解下,让许多人误解荀子认为人生下来的本性就是恶的。

  但实际上,荀子说出这句话的本意,应该是人性自然,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,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,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能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。

  至于孟子,他在《孟子·告子上》中曾明确提出:人性之善也,犹水之就下也。人无有不善,水无有不下。

  这句话很简单,孟子说出来的意思是人性向善,就像水往低下流一样。人是没有不善良的,就像水没有不向下流的。

  两人的观点中,孟子太过绝对,荀子则显得中庸了一点。

  若按照姜陵后世现代人的思想,他会更加倾向于荀子一方,只是这是科举,是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试当中。

  如果姜陵想要当那株随风摇曳的墙头草,最后得到的结果往往只能是两边不讨好。

  所以,如果顺利想要完成这一次文压一州的挑战,姜陵就只剩下一个选择了。

  打定主意后,姜陵思忖片刻,脑海中一篇又一篇的文章飞驰而过。

  不知过了多久,或许是一分钟?又或许只是一个眨眼,一个挑眉的时间。

  

  请收藏:https://m.cb520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