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九百九十五章 沸腾的南洋_草清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国后才投奔海外的,但他们都是循着旧世的海外关系而去,并没有投向吕宋或者勃泥等殖民地。

  郑镛是广东澄海人,去了暹罗,得了暹罗财政大臣的赏识,当了一个小小官吏。那时正是英华商人赶赴暹罗大兴造船和稻米业的黄金时代,郑镛借机搭线,很快成了英华造船业在暹罗的大商代之一。恰逢英华拉着暹罗打柬埔寨,战吕宋,再打缅甸、万象,多年征战。郑镛参与船队调度,运兵运粮,屡立大功,又入了暹罗皇帝的眼,委他为海军大臣,授以大将军之位。

  郑镛不懂打仗,可他的儿子郑信却是天才,从英华香港海军学院毕业后,仿效英华伏波军建起一支随船步兵,打击暹罗湾内内形形色色的大小海盗,很快就声名鹊起。而跟柔佛苏丹国之间爆发的几次冲突,他的部队更展现出了接近英华的骁勇和战力,暹罗皇帝不惜以皇女下嫁,希望能笼络住他,不让他回归英华。

  相对郑镛而言,吴阳就更是白手起家的豪杰。此人本名吴让,南洋土著唤歪了音,成了吴阳。他是福建漳州人,圣道十年左右跟父亲到了北大年。不久后北大年华人就集体迁移到马六甲一带,但有些人不舍熟土留了下来,吴阳就是其中之一。

  尽管本地华人渐渐凋零,但成年后的吴阳却长袖善舞,不断经营,游走在暹罗和柔佛之间,十多二十年下来,暹罗和柔佛苏丹国天猛公治地之间的几座城和上百部落,竟然都置于他的管治之下。而他也同时从暹罗和柔佛、天猛公两国拿到了藩属名义,几乎成了读力一国。

  吴阳的儿子吴文辉也不是普通角色,毕业于黄埔陆军学院,心怀大志,不仅想让宋卡读力为国,还对南面柔佛苏丹国垂涎不已。他曾对父亲说:“陛下(圣道)封帝四海,吾等生逢此时,何不请之?”

  这野心不止吴文辉有,郑信也有,而他们的父亲都持“只要不惹恼天朝,怎么都好”的默许态度。

  可惜,两边各有各的苦衷。英华视暹罗为南洋要害,绝不容郑家为夺帝统搞乱了暹罗。而吴家这边又是靠着一小撮乡党撑起的场面,吴阳能坐稳宋卡王位,上靠周旋于暹罗和柔佛两国之间,下靠一帮穆斯林长老所团结起来的土著信徒。

  两家都不甘心,据说通过一次海上会盟,商定了一项合作:在获得英华天朝许可的前提下,跟马六甲华人合作,三方瓜分柔佛苏丹国。

  三方各有好处,马六甲华人自此可以摆脱柔佛苏丹国藩属的名义,是成为英华直属地还是怎么的随意。吴家以柔佛王国故地建国,而郑家获得北大年、宋卡等地的管领权,以暹罗藩属的名义独领一国。

  英华官方并未对此事发表公开言论,但就圣道三十八年后,郑家吴家都有所动作看来,至少上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cb520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