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286 海宋感恩节_1871神圣冲击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没考,一个算放弃官缺,落榜复读了。

  科举竞争从古至今都十分惨烈,整个儒家文化圈的国家,中国、日本、朝鲜、越南都有考试的传统,考生玩命的研究考试技能,能将任何考试达成水准推向极致。

  海宋的科举本来是旧瓶装新酒,除了开国那几年没有文化阶层顶自己、弄得皇帝灰头土脸以至于随考随录之外,后面随着帝国霸气外露,那又是千军万马出现了。

  即便是因为翻译速度落后于知识吸收,很多科目不得不全外文考试,也挡不住人家自学成才的家伙给你考到满分。

  甚至于abc不知道怎么念,但是英文笔试就是给你拿到满分。

  而且满清等传统科举考试是三年大考一次,考生云集京城竞争国家官员候补资格,但海宋没那么大啊,它都没有省,由朝廷直接管理单位:府。

  要是出个省长,那等于海宋出现了割据政权。

  这规模小,海宋的科举相当于满清在各省举办的乡试,皇帝思想又非常先进,所以,每年举行一次。

  最让全中国区域热血沸腾的是:海宋科举,奖品直接是官缺。

  满清科举按地域划分名额,变相考虑人口和经济,比如也许浙江因为出给洋人的赔款多,今年就多加几个名额嘛。

  海宋朝廷因为太过野蛮压根就没算这个,它只统计各府报上来的官缺,有缺才有名额。

  在满清是官吏分流制度,考上科举了做官,考不上科举再有能力也是贱吏。

  这其实是儒家政教合一的体现。

  就如同吃透四书五经考过来的是神甫(举人),神甫拥有绝对的权力,哪怕在一个教堂里狗屁不会、吃喝嫖赌,但人家是神的代言人(孔子的门徒),说话举足轻重;你再有能力,讲道天花乱坠,你当不上神甫(考不上科举),你一辈子听人家的。

  通过只要绝对虔诚(科举得中),神(孔子)就给你无边的荣华富贵,儒家牢牢的控制着文化阵地。

  若说儒家类似天主教,那么海宋绝对是新教:你能建立起教会来,你牧养信徒很好,那即便你文盲,你就是一个优秀的牧师,你不需要去梵蒂冈搞什么牧师认证!它官吏合流,不分官吏,任何考生都是考初级吏缺,你不大可能刚毕业就去做县长了,但在体制内,你一个小吏也能做官啊。

  左宗棠考不上官员资格,做师爷赚钱前前后后3次进京会试落榜;但在海宋,你当那个师爷都要考,官员也可以是师爷升迁起来的——那样的话,左宗棠遇到中举的曾国藩再也不会暗地里羞愧,而是会自信满满的说:“老子做师爷升到封疆大吏怎么了?在座的谁娘的不是考吏缺做起来的?”

  也即是海宋考中即做官。没有满清那种因为录取名额与官缺数量不一致,即便考中也要等补缺、花钱买缺的陋习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cb520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