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059章 先看奏本_穿越大唐,我成了贺兰敏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清楚了情况。

  显庆二年,李治擢升李义府为中书令、检校御史大夫、太子宾客、河间郡公,并为他修建宅第。

  此后,李义府宠冠朝廷,家中子弟俱得提升官职。

  只不过,李义府生性贪婪,与妻子、子婿大肆卖官鬻爵,又多引腹心、广结朋党,权势熏天,引起很多人不满,弹劾他的人不少,王义方更是在朝堂上直接和李义府争吵过。

  此前,杜正伦担任中书侍郎,而李义府则为门下典仪,后二人一同担任中书令。杜正伦自恃前辈,对李义府非常轻视。

  显庆三年杜正伦与中书侍郎李友益谋除李义府,结果事情泄露,被李义府告知皇帝。

  李治召两人问询情况,二人当廷争论,各执一词。

  最后,李治以“大臣不和”为由,贬李义府为普州刺史、杜正伦为横州刺史,并将李友益流放峰州。

  后杜正伦病死贬所中。

  显庆四年,李义府被征召回朝,兼任吏部尚书、同中书门下三品。

  此前,李义府自称出身赵郡李氏,被给事中李崇德列入族谱。他贬官普州时,李崇德将他除名。

  李义府因此怀恨在心。

  李义府回朝后,命人罗织罪名,将李崇德下狱。

  李崇德最终在狱中自杀。

  王义方罗列了李义府的不少罪名,特别是将李崇德逼死的事情大书特书。

  这份奏折内容不少,但武则天批复却很简单,只有两个字“失实”。

  作为对唐朝历史了解不少的穿越者,贺兰敏之对李义府的大名自然不陌生。

  笑里藏刀的典故,指得就是其人。

  穿越来大唐后,贺兰敏之也知道,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李义府和许敬宗,如今还在朝堂上蹦达。

  李义府和许敬宗都是支持武则天的人,武则天偏袒他们完全能理解,因此贺兰敏之对她朱笔批注丝毫不奇怪。

  他将此份奏折放下后,又拿了压在下面的一份奏本。

  这是老臣李勣的奏本。

  李勣在奏本中说,吐蕃禄东赞遣其子起政将兵攻击吐谷浑,李勣觉得朝廷应该派援军支持吐谷浑。

  李勣的奏本写得挺简单,就一句建议。

  但让贺兰敏之意外的是,武则天居然不认可。

  她在批阅是,如今朝廷四处用兵,吐谷浑内有大唐的部分驻军,而且吐谷浑其部战力不差,再加上冬天快来临,因此她觉得不必派兵支持,吐蕃在攻打无果后肯定会退兵。

  贺兰敏之看了后,不禁皱起了眉头。

  李勣在朝堂上的份量,自然无人可以相比。

  当初李治想立武则天为皇后,还曾征询过李勣的意见。

  李勣以这是皇帝的家事为由,不发表任何意见。

  很多人猜测,如果李勣持反对意见,那武则天的封后路程可能会更加艰险。

  按理,对于李勣这个朝堂上影响力最大的老臣的提议,武则天应该许可才是。

  而且,吐谷浑的地位非常重要,青海湖周围还是极佳的养马地。

  前世的时候,贺兰敏之曾去青海游玩,青海湖及祁连大草原都曾去逛过。

  美丽的祁连大草原上到处可见成群的牛马。

  唐朝时候虽然不缺养马地,但吐谷浑的那一片土地,贞观时候老将李靖带着一群死士过雪山爬草地才将其攻取,无论如何都不应该让给吐蕃人。

  历史上,吐蕃人最终占领了整个吐谷浑,对大唐构成了直接的威胁。

  后来,大唐都城长安都曾被吐蕃人攻占。

  而吐蕃与大唐在青海湖边力量的逆变,就是发生在武则天慢慢掌权以后。

  现在看来,这应该是武则天的短视导致的结果。

  贺兰敏之在想,要不要想办法劝劝武则天,让她改变主意。

  正沉思间,武则天的声音传来:“敏之,怎么坐在那儿发呆?”

  贺兰敏之闻声马上回过神来,眼睛也投入款步过来的武则天。

  看清武则天的样子后,他顿时瞪大了眼睛......

  请收藏:https://m.cb520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